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。不知其要,流散無窮。|《黃帝內經》
《表後儲能的報酬率IRR到底是多少?》這篇文章真的是神預言,才剛說完「下一篇,我們來談幾個要注意的風險」,台泥三元電池廠就發生嚴重火災。只是這種預言我們都不喜歡,眼睜睜看著2021年的嫌疑犯(註一)變成被告,心裡難受啊。
為了讓業界共同學習,我們先把對台泥的愛護之情放在心裡,將該案當成一個案例,藉這個機會跟你討論為什麼新聞要把保險經紀人牽扯進來,保險經紀人是在做什麼,以及對表後儲能的啟發。
保險經紀人的角色與責任(Role & Responsibility, R&R)是什麼?
保險經紀人顧名思義,就是站在被保險人和保險公司中間的仲介角色。他與被保險人間屬於民法委任關係,被保險人選擇透過委任保險經紀人而非自行向保險公司投保,原因在於信任保險經紀人的安排,風險得以在保費經濟之前提下適當轉嫁。
保險經紀人的核心價值,在於站在客戶立場,提供完整的風險評估與最佳解決方案,他的工作責任具體就是下面這四件事,若沒有做好,可能構成專業責任疏失,需負擔相關法律責任:
- 充分揭露風險差異:明確告知客戶,若降低理賠限額,當損失超過上限時,須自負其差額。
- 量化情境分析:舉例模擬,如發生全廠火災,損失超過150億時,改限額30億將導致多少未賠部分。
- 提供替代方案:如提高自負額,或以天災風險模型為依據,降低天災理賠限額等方式,協助平衡保費與保障。
- 避免資訊不對稱:提醒客戶,技術預防措施與保險條件與保費間的關聯性,充分揭露客戶防火措施給保險公司知道,以確保保險公司承保條件與保費之合理性。反之,告知客戶保險公司對廠內技術預防措施的看法,是否有達到讓保險公司放心承保的程度。
從台泥三元電池廠火災案,我們共同學到的三件事
學習點一:保單架構比總保額更重要
這次火災造成164億元損失,原本應可獲得逾百億理賠,卻因保單結構調整,最終僅獲22.65億元。為什麼保單結構要調整?因為採購想要省錢。總保額雖未變,但單次限額調降,導致大災難風險被低估。雖然大幅降低保費,但同時也徹底改變了風險承擔結構。
學習點二:火險屬災難型風險
這類事故往往是全廠停擺級別,損失易突破單次限額。萬一牽涉到人命的損失,就更為複雜了。
學習點三:資產保全等於生存能力
保險不僅是風險轉嫁,更是企業持續營運的重要防火牆,因此,你不應該讓採購人員負責談保險。我們必須很尷尬地承認,企業喜歡的績效管理將讓我們大家陷入絕境,少了82億元理賠缺口,企業必須自籌現金,影響現金流、信評、融資條件,甚至集團資本配置,這些都不是採購的KPI。這非常符合環境問題的特徵,所有人都一本正經地有很好的不做的理由,但最後大家都輸得一塌糊塗。
如何在風險與成本間取捨?
從投資到保險,這都是一個困擾人類上千年的問題。可惜的是,複雜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,但這三件事是你可以思考的:高風險產線應保留較高單次限額,避免巨災斷層;透過「分層再保」降低總保費,但保留大災難保障;保費應與企業風險承擔能力相符,而非單純壓低支出。
對表後儲能的啟發
這樣你就理解為什麼表後儲能保險迄今未有全體適用的方案:
- 表後場域系統複雜,營運方式繁複,且很依賴表後負載的營運狀況。一般案場大約7-10年回本,在關稅戰的步步進逼下,有多少工廠能撐過7-10年?
- 單一案場規模小,且案場間風險態樣不同
- 表後儲能包含安規、消防法規不明
在台泥三元電池廠火災之後,表後儲能的保險只能暫時先這樣處理:
暫時可採取的行動一:以專案方式與保險公司洽談,但可能面臨的狀況是保費高、自負額高、無法足額承保等狀況
暫時可採取的行動二:保險會涉及銀行貸款,透過適度溝通,讓銀行團了解保險公司對風險的觀點,以爭取合理貸款條件
暫時可採取的行動三:協同設備商與保險業者溝通,說明營運、維運計畫,與風險控管機制,讓其能向核保、再保單位溝通更佳的保險條件
這聽起來很令人沮喪。沒錯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支持願意投入綠色產業的公司包含台泥,以及行業內的綠色工作者,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。
(註一)請見《513大停電後忙炒股?專家叮嚀投資儲能前應詳閱電池爆炸說明書》和《513大停電後忙炒股?專家叮嚀投資儲能前應注意這個核爆級風險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