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建築試圖重新找回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,用對大自然最友善的態度,從建材生產到建築物規劃設計、施工、使用、管理及拆除的一系列過程中,消耗最少地球資源,使用最少能源及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。

  這樣的建築因為平衡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,自然也就減少對人的負面影響,因為人的身體的運作與環境是層層疊疊、環環相扣的,住在這樣的建築物裡的人們,自然可以得到最好的居住品質,身心健康。我國目前有取得綠建築標章(且還有效)的綠建築有近2,000棟,其中最具節能及環保成效的鑽石級綠建築是成大綠色魔法學校、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,兩者皆可達到節能65%成效。 

 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幫助你脫離一知半解,不再靠著吸收碎片化的知識或資訊,片面解讀綠建築。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,邀請你註冊登入成為綠學院用戶,綠色產業最前沿的趨勢、商機、人脈、資金一鍵抵達,也歡迎參加產業小聚,認識更多A咖!

替你按照時間順序整理好跟此名詞有關的全系列專欄文章,保證立刻提升功力

打開建築碳足跡潘朵拉的盒子

我在2013年獲得科技部「小產學聯盟計畫」支持成立了低碳建築聯盟LCBA(Low Carbon Building Alliance),希望能建立建築物碳足跡的認證制度,同時建構「低碳建築產業平台」以推展台灣的低碳建築產業鏈,這不是口號,而是真心誠實執行,今年五月份即將展開的「LCBA-AAP碳足跡評培訓班」,找到建築節能減碳的熱點,訴之有效的建築環保行動。

2018/03/12
「德國幾乎沒裝冷氣,屋內卻不會熱」國發會主委的幹話,臺灣創造建築節能的神話?

國發會陳美伶主委的一席「德國幾乎沒裝冷氣,屋內卻不會熱」發言,引發各界強烈批評,但其實陳主委的發言,卻也只是顯示出一般人對於綠建築邏輯的誤解而已。 從歐洲經驗可知,除了技術面外,落實建築節能的關鍵,在於強制法規,但我國政府目前遭遇到的困境,就是跨部會的困境...

2018/06/11
建築能效分級即將上路,房屋增值潛力看好!

建築能效分級制度即將上路,想要獲得近零能建築認證,住宅類建築必須節能至少40%,非住宅類建築則要達到50%的節能水準,根據資料顯示,能效每升1級,房價將可增加...

2021/09/13

知識服務

課程劇透:表後儲能投報財務模型
2025-05-02 表後儲能的IRR到底是多少?有的公司說報酬率太低了不能做,有的公司卻說報酬率16%比表前還好,怎麼會一個儲能兩個世界?
No. 204 表後儲能評估實務分享:工廠的用電行為分析
2025-05-26 教務長Hao說,課程只是開始,這將是一個長達三年的產業共學圈。他說的沒錯,於是第一場課程延伸產業小聚就來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