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年前我们曾经介绍《碳如何定价?一吨100元太便宜,300元就合理?谁说了算?》,提到人类正在替碳进行定价,把它贴上价格标。好不容易碳费上路了,绿色工作者就琢磨要往前更推进一步,不如也来替生物多样性定价吧,如何?
生物多样性听起来很高大上,但实际上生物多样性如何被管理?生物多样性如何定价?一隻鸟100元?300元?谁合理?谁说了算?
五种生物多样性的定价方式
除了人类会吃、会用的生物之外,生物多样性通常没有交易市场可以进行买卖,所以要算价值或价格时,会因为没有参考点,致使不容易计算。要回答这个问题,跟碳一样,同样需要「非市场价值评估」,也就是帮没有市场的东西算出价值或价格。碳定价有两种定价方式,而生物多样性则有五种定价方式:
方式一:直接市场法
不是所有生物都有人类想吃、想用,例如我们很难想像有人想吃粪金龟,但对于森林木材、药用植物、渔业资源等本来就有市场价格的生物,可以直接用市价反映其价值。此外,栖地银行(Habitat Banking)和生物多样性信用(Biodiversity Credits)也日渐活跃。像澳洲的Habitat Hectares、英国的Biodiversity Units,开发者若破坏栖地,便需支付补偿费来购买相对应的生物信用额度。
方式二:替代成本法
这种方法强调「如果没有自然功能,我得花多少钱自己搞出来?」例如:湿地消失后,必须砸钱建人工滞洪池、水质淨化设施、巡护、维护、规划管理费用,通通算进来。
方式三:显示性偏好法
这类方法观察人们的实际行为,看人们愿意怎麽花钱,间接推估自然价值,例如如果大家愿意千里迢迢为赏鸟、赏蝶、拍花海而来,那就可以用门票收入、停车收入、餐饮住宿收入推估其经济价值;或是一栋面对湿地、森林或自然公园的房子会比一般住宅高价,就可以间接推估自然价值。
方式四:描述性偏好法
这是问卷调查的经典应用,直接问你愿意花多少钱。例如问民众「你愿不愿意多缴多少税来保护某个物种?」或是透过不同保育方案模拟(如A方案保护鸟类、B方案保护湿地),看受访者偏好哪个,再推估其「愿付价格」。
方式五:生态系服务估值法
我们比较容易想像替一间绿色新创公司估值,而替生物多样性估值就很难,因为生物多样性支持许多生态系服务,比如授粉、水质淨化、碳汇、病虫害调节等,大自然的商业模式实在是太鬼斧神工,AI在它面前根本只是个单细胞生物。那麽要怎麽估值呢?学界常用的方法是先辨认出各种生态系服务的功能,然后将它们转换成经济价值。例如,透过计算授粉服务为农业生产带来多少收益、湿地淨水功能替代人工水处理设施可省下多少成本、森林固碳功能相当于多少碳交易价格,最后我们把这些价值相加,形成对整体生物多样性的「间接估值」。这种方法的挑战在于必须跨领域整合生态学、经济学与社会科学,但它的好处是能更全面地反映自然资本的真实价值。
你可能觉得,生物多样性的定价方式,跟碳的定价方式好像不太一样,其实背后的思维是一致的:都是在用「非市场价值评估」的方法,把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共财转换成可以被理解、比较甚至交易的数字。碳的定价透过「每吨多少钱」的方式内部化外部成本,而生物多样性的估值则是透过各种间接推算,将原本免费的自然功能显性化。两者的共同点在于,都是希望透过价格机制,让决策者、企业和社会更正视自然的价值。只是不要期待生物多样性能像碳一样,变成金融市场上的标准化商品,它的多样性与複杂性,註定了它需要更多元、更弹性的估值方式!